3月30日,陜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區舉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大會,宣告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正式授牌成立。我校快速響應,統籌部署,圍繞學校優勢特色和中心工作主動謀劃融入秦創原平臺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一是深度參與秦創原分平臺建設。我校與陜西糧農集團共建秦創原陜西糧農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并推薦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黃峻榕、李國梁二位教授作為受聘專家進入該平臺。與渭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周至縣人民政府、延安新區投資發展集團合作共建陜西科技大學(渭南)技術轉移中心、陜西科技大學(周至)技術轉移中心和陜西科技大學(延安)技術轉移中心等3個平臺。
二是加大開放合作步伐,積極推薦項目。根據陜西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文件精神要求,我校進一步加大與地方產學研開放合作步伐,先后與漢中市政府、陜西糧農集團、陜西榆林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鳳縣人民政府、榆林榆神工業區、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陜西生產力促進中心、藍田縣人民政府、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市科技局、咸陽市秦都區人民政府、咸陽市科技局、延安新區投資發展集團、灞橋區人民政府、際華三五一三實業有限公司、安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地方政府和知名企業開展科技合作對接,召開科技洽談對接會28場,發布對接技術需求353條。同時,前沿院認真梳理學校35項最具潛力科技成果,積極向教育廳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推薦對接,14項科技成果在“秦創原·第五屆陜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對接洽談會”展出,1項科技成果在投融資路演“新材料”專場會進行路演發布。前沿院組織教師申報“秦創原”春種基金項目9項,最終落地支持4項,分別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朱云慶的《水處理專用高性能薄膜電極及其產業化項目》、機電工程學院李海濤的《三維激光追蹤雙球桿測量裝置項目》、機電工程學院李夏霜的《面向智能車間的小微直接標識與追蹤技術項目》、機電工程學院劉言松的《微型特種空心杯電機國產化項目》,相關獲支持的項目正在注冊公司。
三是優化創新政策,促進成果轉化。根據秦創原政策包,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完善并修訂《陜西科技大學社會服務及技術開發類項目經費管理實施細則(試行)》《陜西科技大學技術市場科研團隊管理辦法》《陜西科技大學“雙一流”建設科技成果與社會服務貢獻激勵辦法(試行)》《陜西科技大學高等學校教師技術職務評審工作實施辦法(試行)》等相關激勵政策。此外,出臺《陜西科技大學“陜西省重點產業鏈成果轉化創新團隊”實施方案》,在實驗室面積、經費支持、研究生招生指標等方面給予支持。
四是積極響應,組建轉化團隊。6月25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的實施意見》發布,并將焦點放置于“工業造鏈”。為響應省委省政府的“工業造鏈”頂層設計,學校迅速行動,圍繞陜西重點支持的新型顯示、乳制品、航空、太陽能光伏、生物醫藥、數控機床、光子、鈦及鈦合金、輸變電裝備等9條產業鏈,組建了9支成果轉化創新團隊,服務陜西省重點產業鏈。其中圍繞陜西省新型顯示產業鏈成果轉化創新團隊,已經對接了咸陽彩虹光電、冠捷顯示科技等7家鏈主、骨干企業,并參與了陜西省新型顯示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發展規劃”及陜西省新型顯示產業聯盟的起草與籌建工作,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張方暉教授入選陜西省新型顯示產業鏈專家委員會。
今后,我校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利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不斷產出高質量原創成果,讓學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成果在國家和陜西省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新聞小貼士: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是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和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是打破科技優勢與經濟發展轉化“堵點”的關鍵之舉,是陜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總窗口設在西部科技創新港和西咸新區,各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各市都可以參與其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共同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
兩鏈指創新鏈和產業鏈。2020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終審:林梅 核稿:強濤濤 編輯:郭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