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年初,學校召開第三次黨代會。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聚力實施“學科內涵蓄勢行動”,牢牢堅持學科建設龍頭地位不動搖,努力構建并形成“基礎學科新學院、特色學科新方向、數字信息智能新產業交叉學科新集群、服務陜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輕工行業、‘一帶一路’國家新根據地”的“四新”發展格局。一年來,各學科聚焦內涵、奮楫揚帆,在“一流”建設的道路上蓄勢前行。在學校第三次黨代會召開一周年將臨之際,學校新聞辦公室記者對話各學院院長,設立【學科建設大家談】新聞欄目,以訪談形式盤點個人及學院代表性學術成果,厘清本學科發展思路,謀劃學院未來發展新路徑。
記者:郭院長,今年是您來到陜科大就職的第8年,您從青年學術骨干一路成長為環境學科的領頭人、環境學院院長,請結合您的個人感受,談談這段時間我校環境學科的發展與變化。
郭軍康:快樂的時光過的總是飛快,8年間學院發展過程中每個重要時刻仿佛就發生在昨天。2016年4月,學院獨立建院;2020年10月,環境工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021年6月,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陜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點,設立環境生態工程新專業;2023年12月,申請成立“碳中和科學與技術學院”;2024年7月,獲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回顧學院8年來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正是在學校第二次和第三次黨代會擘畫的藍圖指引下,全院師生按照學校部署,緊緊抓住學科建設這個“龍頭”,跑出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等方面快速發展的“加速度”。
我很榮幸也很自豪能親自參與、親身經歷、親眼見證我校環境學科這段發展歷程。當前,我們正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圍繞“雙碳”和“美麗中國”建設國家戰略,以服務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陜西”建設為使命,開展秦嶺、黃河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研究,在行業減污降碳復合型高水平人才培養和關鍵技術研發前沿科技領域用實際行動回答“科大復興,環境何為”。

記者:近年來,我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環境學院開展了大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方面的工作,請您談一下學院相關工作具體情況。
郭軍康: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秦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來陜考察時提出了“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殷切囑托。我們生活在陜西這片熱土上,就要把家鄉的生態環境保護好。結合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污染攻堅戰要求,近年來,學院8個科研團隊圍繞“一山(秦嶺)一河(黃河)一城(西安城市群)”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堅持把論文寫在三秦大地上。
首先,我們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學院立德樹人指導思想。把培養心懷“國之大者”的秦嶺生態衛士作為根本任務,探索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際中解決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人,形成“先立地再頂天”的育人模式。學院組織相關科研團隊帶領學生深入實際開展“秦嶺金屬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調查與修復”“秦嶺四寶棲息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與污染修復”“礦區重金屬污染農田安全利用與修復”等教學科研活動,取得一系列喜人成果,10余位青年教師入選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青年學者,連續5年獲共青團陜西省委秦嶺生態科學考察優秀項目獎。學院參與建設的“陜西秦嶺站(森林)”入選首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先后當選“朱鹮保護國家創新聯盟”理事單位、陜西省環境學會的副理事長單位、國家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協同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先后與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

我校當選“朱鹮保護國家創新聯盟”理事單位

環境學院陳慶彩教授參與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環境質量保障

郭軍康教授負責的“礦區重金屬污染農田安全利用與修復”試驗田
二是守護好黃河母親河,助力國家黃河“幾字彎”攻堅戰。2019年起學院組織師生開展黃河“幾字彎”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水土環境質量調查,黃河陜西段濕地生態功能評價及其對黃河水質提升的影響等科研項目。開展區域煤矸石、煤氣化渣等大宗固廢資源化和減量化關鍵技術研發,石油污染土壤治理與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保護黃河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2023年順利加入黃河流域大學聯盟,同年榮獲第十一屆全國母親河獎“綠色項目”和 “綠色衛士獎”提名獎。

環境學院師生開展黃河生態調研
三是服務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注關中城市群環境健康。為了更好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讓老百姓吃的放心、住的安心”的深切囑托,我們堅持立足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城市群新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健康的影響,把學科新方向建設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緊密結合在一起。研究典型環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等新污染物的篩查、監測、評價;開發城市大氣污染智慧檢測平臺,通過受體模型及大氣擴散模型服務關中城市群大氣質量安全。
近年來,8個科研團隊已經成功實現16個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累計完成290余家企業的技術服務和工程推廣,5個團隊入駐秦創原平臺,受到多級領導的關注和肯定。獲批各類科研項目366項,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13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297件、2份咨詢報告被全國政協采納。
記者:您認為我們環境學科的優勢和特色是什么?對未來學科發展有什么想法。
郭軍康:獲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是學院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進步,這是學院全體師生在學校黨委堅強領導下,在校領導關心和指導下學科建設取得的重大進展。這也是我校環境學科幾代人為之奮斗的目標。據統計,全國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高校和科研院所約400家,其中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單位82個。我校環境學科經過多年發展形成“輕工優勢-綠色低碳-服務西部-輻射絲路”的學科特色。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好將是學院下一步工作重點,我們將從下面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服務輕工行業綠色轉型。據統計,輕工業約占我國GDP總量20%。輕工業關乎國計民生,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其中皮革、造紙行業歷史上是重點排污行業,現在是國家碳排放八大重點行業之一。隨著時代變遷,輕工行業環境問題已由傳統污染治理轉變為污染治理與綠色低碳協同,產品全生命周期環境健康風險控制。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服務輕工產業生態化過程,培養建設綠色輕工急需高水平人才成為我校環境學科新使命。
二是發揮區位優勢,服務美麗陜西建設。陜西是典型跨界省份,擁有秦嶺和黃河兩個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在國家生態安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具有后發優勢的我校環境學科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將以參建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站,開展秦嶺礦區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黃河“幾字彎”能源化工行業減污降碳關鍵技術研發,建設碳中和科學與技術學院新方向為抓手,把學科建設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綠色高質量發展需求緊密聯系,讓“大循環”帶動新發展。
三是加大開放,輻射“一帶一路”。結合“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發揮西安陸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和中國-中亞峰會發源地等區位優勢,立足陜西走出國門,與絲綢之路沿線中亞國家政府、高校、企業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綠色低碳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項目合作,服務“一帶一路”國家產業生態化。目前,依托已有省級引智基地學院相關科研團隊已經與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建立項目合作協作關系,未來將鼓勵更多團隊走出國門另辟蹊徑,開辟學科發展新根據地。
(終審:李萌 核稿:張健 編輯: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