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cript id="0ycam"><table id="0ycam"></table></noscript><noscript id="0ycam"><em id="0ycam"></em></noscript>

  • <ul id="0ycam"></ul><strike id="0ycam"></strike>
    <kbd id="0ycam"></kbd>
    導航
    科大新聞
    首頁> 科大新聞> 正文

    【講述·輕工記憶】章川波:把一生獻給母校,把一生獻給皮革事業

    2025年02月28日 10:04 文、圖/宣傳部 離退處 博物館 點擊:[]

    【開欄語】學校第三次黨代會提出實施“文化建設浸潤行動”,明確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三創兩遷”大學精神鐫刻著陜科大“姓黨、愛國、為人民”紅色基因,更是一代代陜科大人取之不竭、賡續不息的文化寶庫。新學期伊始,黨委宣傳部、離退處走訪了在“三創兩遷”歷程中留下光輝足跡的一批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工,聽老同志講述那些篳路藍縷的奮斗故事,為書寫“教育強國,科大何為”答卷、走好“復興期”開局起步的后來人加油鼓勁。

    章川波,男,1941年生,上海人,陜西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先進工作者。1964年畢業于北京輕工業學院皮革專業,后留校任教。曾擔任中國皮革科技委員會委員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專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評審專家。

    北京歲月:在艱苦創業中踏石留印

    學校宣傳部、輕工業博物館的同志曾在2019年、2020年兩次采訪我,關于學校西遷的故事我已經講過很多了,但是北京輕工業學院時期的故事卻鮮有提及,今天我想先給大家講講這個時期的故事。幸運的是,我是1941年出生的,學校1958年建校,1960年正式招生,我正好是1960年7月考入北京輕工業學院的,可以說,我親身經歷、親身參與了學校北京、咸陽兩個時期的教育事業的全過程。

    上世紀50年代,北京輕工業學院圖書館

    1960年7月,我作為首屆新生中的一員,從上海考入北京輕工業學院,當時學校設置了造紙、皮革、硅酸鹽、機械幾個系,每個系每年招一個班30名學生,我們這一屆總共120人左右。入校以后,我們發現,雖然學校的硬件條件比較簡樸,占地面積只有100余畝,圖書館在大禮堂的二樓,圖書也很少,但是卻聚集了輕工領域一批權威、泰斗級的專家,行政干部也是德高望重的老革命,真正體現了“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實有大師之謂。”比如,當時輕化工一系(造紙系)的系主任是著名造紙專家曹光銳、鐘香駒,硅酸鹽教研室主任是陶瓷專家游恩溥,皮革實驗室主任是皮革專家潘津生,機械系主任是輕工部工程師曾廣壽,物化教研室主任是知名學者田家樂,還有領銜發酵工學本科專業的金培松教授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師長有兩個人,一個是朱康院長,他學問好、平易近人,很會做群眾工作,在師生中威信非常高,他的講話大家都很愛聽。另一位是我的恩師潘津生,她當時已年屆五旬,穿著很樸素,為人親切和藹,經常到宿舍看望同學們,詢問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學習上是“嚴師”,生活上是“慈母”,同學們都尊稱她“潘老太”。

    從北京時期起,學校就把“理論聯系實際”作為辦學宗旨。這也是當時的國情決定的,那時國家輕工業一窮二白,人民衣、食、住、行的問題迫切地擺在面前,例如,當時全國皮革領域談不上任何機械化和先進技術,都是傳統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技術都是靠師徒相傳、手摸眼看,一些造紙廠雖然有的小型機械,但是還遠遠不夠。輕工部創辦這所院校的初衷,就是要求畢業生能迅速掌握先進的輕工科學和生產技術,進入企業后能投入生產、指導生產。為此,學校的幾個專業都建設了校辦工廠,方便學生能夠躬身實踐、學以致用。皮革系有校辦的皮革廠,造紙系有造紙廠,里面有小型的制漿造紙機,硅酸鹽系有小型的瓷窯。大家學習很緊張,很勤奮,除了上課就是做實驗。

    我是北京輕工業學院皮革專業畢業的學生,所以對皮革專業就談地多一些。我對皮革實驗的記憶非常深刻。一開始沒有機器,我們跟著師傅從最傳統的工藝做起,用大鏟刀把收購回來的生皮子去肉、褪毛、鞣皮制革,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了意大利皮革工廠的先進工藝,對比中國皮革產業的落后,同學們更加堅定了振興中國皮革的信念。后來,廠子里也有了一些簡單的機器設備,包括去肉機、打毛機,轉鼓,還采購了一些化工材料進行實驗,實驗材料是從全國各地收購的牛皮、豬皮、羊皮等,因為經費緊張,皮料很珍貴,買回來的皮子都是每個小組分割進行實驗。當時潘老師已經五十多歲了,一到實驗課她總是親自指導、親手示范。除了潘老師,皮革廠還請了陸師傅、銀師傅兩位皮匠師傅,負責機器設備的維修、輔導學生實習。大家每天從實驗室出來,渾身鞣皮味臭烘烘的,學校周邊的群眾也經常因為這個找到學校反映問題,說是污染環境。

    北京辦學十幾年,學校對國家輕工業有著突出的貢獻,一是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二是以科學力量推動了行業生產。尤其是皮革專業,當時潘老師帶領我們搞起了皮革組織學研究,并將組織學研究應用到皮革生產的各個環節,對推進皮革生產工藝的科學化、規范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觀察分析皮革的微觀組織結構,來科學指導皮革生產。潘老師帶著我們把皮革進行解剖,用電子顯微鏡分析其內部結構,分析在不同化學品、不同生產工藝的作用下,皮革的組織結構發生哪些變化。通過幾年的分析研究,使皮革生產檢驗有了科學依據,這是以前所沒有的,為后來斬獲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奠定了基礎。

    大學時期我擔任學生會主席,組織過一些校園文體活動,還作為學生代表參加過學校的一些會議,1964年畢業時,我被選為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是北京輕工業學院皮革系第一個畢業留校的學生。頭兩年是皮革教研室的助教,當時教師不多,除了潘津生以外,還有魏世林、楊宗遂,他們倆是從成都工學院(現四川大學)皮革專業,分配到北京輕工業學院任教,還有從天津大學分配來的李果老師。

    西遷咸陽:在時代變遷中自立自強

    1970年4月,國務院下發通知,北京輕工業學院整體搬遷至咸陽。在輕工業部的領導下,學院對搬遷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準備,集中人力、集中時間大搬遷。截至1970年9月28日,已有3批先后離開北京。當時咸陽是個輕工業的紡織城市,還有造紙廠、陶瓷廠、皮革廠和輕工機械廠,跟我們當時輕工業學院的專業比較對口。那時我不滿30歲,已經成家,孩子六七歲了。作為第一批踏上征途的青年教師,在西去的火車上,我們一家三口一路都很興奮,想到國家培養了我們,即將要去廣闊天地干一番事業,心中的興奮溢于言表。

    當時搬遷的時候最難運的是實驗設備和機器。在北京由老師們拆裝,青年教師坐“悶罐子”貨車押送到咸陽。“悶罐子”貨車運行沒有準點,幾天不見天日,吃飯也沒有固定的點,非常辛苦。到咸陽后再由青年教師們卸車,肩扛手搬運回學校,進行組裝,完全靠教師的人力。后來這批機械和器材全部都用起來了,在認知實習環節,能讓學生在校內實習工廠先對輕工機械有一個粗淺認識。

    當時校舍只有1200平方米,兩棟家屬樓合在一起不到3000平方米,教職工的吃住行都成了問題。我們首批來到咸陽的人,首要任務就是和原咸陽輕校籌備處的人一起,解決大批北京搬遷來咸陽師生的住宿生活問題。面對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困難,教職工繼續發揚北京輕院建院初期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勤儉辦校的光榮傳統,又一次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歷程。當時教職工成立了“五七”工程連,連隊成員全部拿起勞動工具打土坯、挖地基、搬建材。大家還做泥瓦匠,砌墻、壘磚,拉電線,除整修破舊房屋外,蓋簡易平房、建食堂以解決吃住問題。一天干下來,腰酸背疼,手都抬不起來,可大家干的很努力,從不叫一聲苦。當時我們在修食堂的時候,大家干一天活下來滿身泥土、汗流浹背,卻沒一個洗澡的地方,就在籌建食堂里的大鍋里洗個澡,現在回想起來感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就這樣奮斗了幾個月,建好了學校的食堂,修好了基本的馬路,還自己拉土打碾建設風雨操場,初步解決了從北京輕院搬遷來的教職工的基本生活問題。當時南方來的教師習慣吃大米,咸陽大米供應很少,為解決吃飯問題,我們就把面粉拿到農村老百姓那里去換大米。沒有雞蛋吃,就到農村去買。另外當時每人每個月按計劃供應半斤肉,生活很艱苦,但是大家的思想很單純,艱苦就艱苦一點,也沒有埋怨情緒。

    1973年開始招收兩年制的工農兵大學生。在新生入校之前,我們加班加點做好了各項開學準備工作。沒有專業教材,學校組織基礎部和專業課的老師們一起組成專業連隊,包干全部授課任務。首先是編印教材,誰講哪門課,就編哪本教材,白天上課,晚上編教材。這樣持續了好幾年。比如,我從1975年開始講《皮革工藝課》,以當時成都工學院翻譯的蘇聯教材為基礎,對其中不符合我國國情的內容進行增刪,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成果。后來我越編越成熟,受到同行關注;1980年,我受成都工學院邀請,合編出版了《皮革工藝學》。有了扎實功底,后來我先后編寫科技圖書《制革用酶制劑和酶脫毛工藝》,參編國家皮革工業手冊《制革分》、部統高校教材《制革化學及工藝學》、《皮革加工技術叢書》,主編的《生皮組織學》電教教材獲陜西省教委電教成果二等獎,參編《中國山羊皮革組織學圖譜》獲國家科技圖書二等獎。

    1984年,學校學術委員會成員合影

    一般人會猜測,一個高校從首都搬到一個三線城市咸陽,辦學質量、教學水平等各方面應該有很大退步,但事實并非如此。咸陽時期學校的物質生活條件雖然差了,但教學實踐條件卻改善了。一是學校占地面積擴大了,二是咸陽有皮革廠、造紙廠、棉紡廠、陶瓷廠等,學生實習非常方便,學生們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大型的輕工機械、了解輕工行業工業化的情況,這在當時的北京是不具備的。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們的畢業實習可以去國內其他城市的大廠了。以皮革專業為例,最核心的“現代生產技術”還是在上海,上海當時已經做到專業化,分化出專門生產牛皮、羊皮、豬皮的制革廠。我們的學生畢業實習就可以去上海最先進的皮革廠。三是帶動了科研。從1972到1975年,學校造紙、皮革、硅酸鹽、紡織專業(當時紡織還未從學校分離出去)的教師承擔了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12項,其中國家“六五”攻關項目2項。

    改革開放以后,學校的氛圍更活躍了。增設了很多專業,擴招了很多生源,人才引進如雨后春筍,科研成果琳瑯滿目,皮革專業獲得的成果最為突出。1978年,“黃牛面革酶脫毛”“制革酶制劑新菌種-166蛋白酶的篩選和應用”兩個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年,“提高漢口路山羊皮質量的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我們與山東一個團隊承擔的“面粗質次豬皮制革新技術的研究”再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迄今為止學校榮獲的最高級國家獎項。

    酶制劑的應用是皮革行業在環保道路上的一大進步。皮革酶制劑問世至今,生物酶制劑已被廣泛應用于皮革加工,可在加工過程中減少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屬污染的形成,但當時皮革酶技術還不成熟。我們深入研究酶,系統學習了酶學知識,利用酶的不同性能,把它使用到皮革工藝的脫毛、軟化、脫脂、浸酸等工序。相關技術完成于學校實驗室,后來又在咸陽市的皮革廠都進行實驗,經過充分嚴謹的論證后上報輕工部,研究的成果形成了《制革用酶制劑和酶脫毛工藝》這本專著。

    上世紀80年代,潘津生教授赴德開展技術交流

    潘津生教授于90華誕向學校捐贈珍貴專業書籍

    后來,輕工部又交給我們一個項目,就是“漢口路山羊皮革”的研究。漢口路位于上海黃浦區,是當時中國重要的皮革貿易中心,漢口路山羊皮是我國優質的皮料,以細膩柔軟著稱,制成的皮衣都是高品質的,出口到西歐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為國家出口創匯做出重要貢獻。但由于鞣制技術的限制,生產的皮革質量參差不齊、達標率不高,成為當時的“卡脖子”技術。潘津生教授開啟國內皮革組織學研究的先河,將皮革組織學研究應用于漢口路山羊皮生產全過程,從皮料預處理、鞣制工藝優化、復鞣與加脂、染整、環保技術等方面加強質量控制與檢測,顯著提升了漢口路山羊皮的質量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舉個例子,在脫毛環節,由于北方的山羊皮粗一些,有時候羊毛雖然脫掉了,但是毛根還在皮里面,生產出來的皮革就會不達標。我們通過改善工藝,實現在不影響皮纖維的前提下,使毛根順利脫落,徹底干凈地脫毛。整飾環節也一樣,涂飾劑的滲透程度影響皮革的物化性能,滲透的太淺容易掉漿,滲透太深皮又會發硬,我們通過觀察皮革的微觀組織結構,科學給出涂飾劑加入的量和加入的時間,大大提高了加工工藝。當時的研究過程特別辛苦,潘老師已經七十多歲了,仍然非常積極熱情地沉浸其中,經常在實驗室里一呆就是幾個小時;另外還有魏世林和我們其他幾位青年教師,與山東、河南一些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伙伴,大家的思想比較統一,都一心撲在這個項目上。

    “質次面粗豬皮制革新技術”項目是把次質豬皮變成優質皮革,整個過程的酶處理、鞣制等都是重要環節,創新技術是變“鉻鞣制”為“多金屬混合鞣”,改善了皮革性能,直接為國家出口創匯。當時在輕工部報獎的時候,專家集體都比較滿意,作出了較高的評價。當時我任科技處長,去省里開會,一提起西北輕院,好多人馬上就豎起大拇指說:“你們學院的皮革專業搞得很不錯,在全國影響是很大的”。我也感到很高興。

    我的職業生涯基本與學校北京輕工業學院、西北輕工業學院時期的歷史同步。2006年退休后我沒有休息,教務處的同志邀請我擔任教學督導,我欣然接受,看到年青一代不斷成長起來,心里說不出的高興。另外,我還到河南寶斯卡等皮革企業指導生產,幫助企業解決重金屬廢液循環利用等生產問題。學校還聘我擔任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員,受教工部、團委、中國輕工業博物館、附中、附小的邀請,我和我愛人潘鳳娛女士經常去學校給孩子們講中國輕工業發展的故事,傳承我們學校的“三創兩遷”精神。后來我被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表彰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我感到非常光榮。

    寄語當代:夯實基礎,敢于創新,才能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學校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歷盡曲折坎坷。回顧校史,“三創兩遷”的感人故事數不清,也講不完。欣慰的是,我們的師生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沒有辜負黨中央的囑托,以青春和熱血書寫了這段難忘的歷史,在祖國的西部扎根、開花、結果!我作為西遷的老輕院人,親眼看到去年學校第三次黨代會以來,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教職員工勵精圖治、砥礪奮進,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建設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欣慰。春節前夕,校領導來咸陽慰問我們這些離退休職工,談了學校目前發展的形勢和任務,我了解到,學校目前正處于“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正需要全校師生團結一心、不懈奮斗。“老牛也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作為老同志,我想對學校、對師生們談一些自己的感悟。

    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的形勢已經和上世紀完全不同了。西北輕工業學院時期,我校皮革專業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科研成果,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人才,一方面歸因于我們學校優良的教風、學風;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皮革科學起步晚、門檻低,進步空間大,容易出成果。但今天,傳統輕工業已經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不占優勢,中國輕工業正朝著“創新、綠色、智慧、品質”的方向一日千里地發展。我們不能困在皮革、造紙、陶瓷的“一畝三分地”里苦苦耕耘,我們的師生要志存高遠,在老專業的基礎上,瞄準新興的生物、化工、電子科技,把傳統輕工優勢與新興學科交叉起來。現在全國高校都在發展,我們學校小、資金少,就要突出自己的特長,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和發展方向。

    一是要苦練基本功。作為教師,立德樹人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一些高校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這是由于科研導向重,科研產出高,使有些老教師不愿意代課,把教學的任務交給青年教師,把自己的主要經歷投入在科研上,對教學方法的提高和改進缺乏思考。其實教學、科研是相輔相成,扎實的理論根基與教學功底不僅是教師的“看家本領”,更是教科研創新的源頭活水,科研、教學要齊抓。當年,潘津生老師70多歲了,在搞科研的同時,還站在講臺上給本科生講課,課后也在不斷琢磨,一門心思把學生教好。我記得她一上課,慕名聽課的學生經常擠滿教室,下課后圍著她,總有問不完的問題。我們今天的年輕教師要學習、傳承這種精神。

    二是要將工科教學跟生產實際相結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高校在科學研究的基礎研究、探索前沿方向,企業在科學技術的應用開發、工程技術轉化、市場需求方面占主導地位。生產中的問題總是企業先發現的,高校教師不能光在實驗室研究,還要深入到生產一線去了解企業、社會的實際需求,人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要把你學到的理論和生產掛鉤,這是我們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應該永遠堅持的研究理念。

    三是要樂于奉獻。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西北輕院時期,曹光銳、杜春晏、賴其芳、游恩溥、曾廣壽、潘津生、田家樂等名師的風骨山高水長。他們躬身教育、甘于奉獻,那種嚴肅的工作態度,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對學校的熱愛的精神,為年輕教師鑄魂育人樹立了榜樣,成為我們治學之路的標桿。幾十年來,西遷的老前輩、老教授們的愛國奮斗精神始終激勵和引領著一代代陜科大人扎根西部、艱苦創業。今天,我們應該把這種奉獻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祝愿學校早日實現“復興計劃”的宏偉藍圖!

    記者后記(一)

    2月13日元宵節剛過,章老在學校咸陽校區家中熱情接待了我們。一聽是學校新聞辦的記者,他欣然接受采訪,2個小時的時間里,84歲高齡的章老侃侃而談,回憶起流金歲月里的人和事,如數家珍,歷歷如昨。尤其是談到恩師潘津生,敬仰之情純然肺腑,令我們為之動容。

    2月23日采訪成稿后,我們委托離退處的同志將初稿呈于章老審閱。得知章老身體不適正在住院,但看到稿件后不顧病體、不辭勞苦,在病床上堅持將稿件手寫修改完成。在文末還不忘留言囑咐:“這是我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修改的,所以字跡不清請原諒,請將修改稿打印后再給我一份,看看是(否)還要修改,謝謝!”其對人對事的嚴謹態度令人尊敬,其關心學校的情懷令人感動。

    2月27日,記者一行來到醫院探望章老,并將修改后的第二稿送給他閱覽,章老審閱后說:“以前的教案和公開發表的論文,我都是通讀幾遍,認真修改,盡量做到不出錯,否則就會給學生和讀者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一定要嚴謹。”談到學校的發展,章老激動地握著記者的手說:“學校發展到今天很不容易,這是全體教職員工共同的努力的結果,目前學校正在復興之路上邁進,學校第三次黨代會給我們提出了新的目標,這對我們是激勵,也是考驗,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為學校早日邁進‘雙一流’做出自己的貢獻!”

    祝愿章老身體健康,晚年幸福!

    記者后記(二)

    3月2日,【講述·輕工記憶】專欄的首篇稿件《章川波:把一生獻給母校,把一生獻給皮革事業》在學校官網刊發之后,很快引起了全校師生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很多青年學生,紛紛給我留言或者打來電話,述說他們的感動和感想。我想,與其說是大家對這篇文章的肯定,不如說是“三創兩遷”精神感召人、老同志的事跡鼓舞人。我特別選取幾則感言以饗讀者,與師生共勉。



    讀完章川波教授的故事,我感觸頗深。他將一生都獻給了母校和皮革事業,見證了學校的“三創兩遷”。在60年代艱苦的環境中,師生們堅定著振興中國皮革的信念,讓奉獻精神在寒夜燈火中綻放光芒,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終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時代雖已變遷,但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學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作為新時代科大人,我們更應傳承這種精神,并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夯實基礎,敢于創新,為助力學校實現“復興計劃”,貢獻自己的力量。

    ——輕工2024級-生物質化學與材料工程張文婷

    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引導人,先進的文化鼓舞人滋養人。讀完章川波老師的事跡,我看到了前輩們在艱苦條件下為學校和皮革事業拼搏的身影。從北京到咸陽,無論環境如何惡劣,他們都秉持 “理論聯系實際” 辦學宗旨,勇于創新、甘于奉獻。這啟示著身為學生干部的我在工作中,面對困難要勇往直前,積極主動聯系同學實際需求,將服務落到實處,傳承前輩精神,為學校實現“復興計劃”貢獻青春力量。

    ——設藝學院2021級藝播專業聶晶晶

    章川波老師的經歷,是一部生動的奮斗史。身為學生干部,我明白如今的學習環境比往昔優越太多,更應珍惜。前輩們為學科發展鞠躬盡瘁,我也要在崗位上盡責。在組織活動時,像他們對待科研一樣嚴謹,遇到問題不退縮,積極與老師同學溝通,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努力提升自己,為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助力學校發展添磚加瓦。

    ——食品學院2022級藥學專業董馨寧

    特別鳴謝: 檔案館 中國輕工業博物館 研工部 校團委

    (終審:李萌 核稿:杜楊 編輯:雷超)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专区|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精品|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看3| 96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1|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中文|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韩国演艺界| 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久章草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99热在线精品免费播放6| 水蜜桃精品一二三|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观看爽香蕉| 国产精品黄页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91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牛|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高清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三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