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應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污染控制與環境健康團隊邀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宋立榮研究員做客我校“前沿科學報告”,報告題目為“藍藻水華暴發的生態學機制和控制技術:進展及展望”,報告在新實訓樓B205至博會議室2舉行。報告會由環境學院副院長李成濤教授主持,環境學院及食品學院相關教師與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報告會上,宋立榮研究員首先介紹了藍藻水華現象及低磷適應-不同水華藍藻的應對途徑,通過“防”與“控”協同聯動的方式實現對藍藻水華的精準診斷與靶向控制。并結合自己的研究闡明精準控制藍藻水華的三項技術,包括:1)通過靈敏抑藻劑快效抑制藍藻活性;2)通過生態改良沉藻劑高效沉降藍藻細胞;3)以鎖磷抑藻緩釋劑持效限制藍藻生長。隨后強調了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環境變化的疊加影響下,藍藻水華不僅表現為水華暴發的強度與優勢種群的轉換,我們還需特別關注產毒藻類的演變趨勢?;谒A藍藻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成果,為揭示藍藻水華暴發和優勢維持奠定了重要基礎,為我國湖泊治理提供了科學和技術依據。
宋立榮老師精彩的匯報引起師生們的激烈討論,報告會后,宋老師對參會師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講解。解答了師生疑惑。李成濤教授進行總結發言,對宋立榮老師的精彩報告表示真摯的感謝。本次學術交流活動的舉辦拓寬了我院師生在解決藍藻水華及水環境污染研究等方面的新思路,與會師生受益匪淺。
新聞小貼士:
宋立榮,博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F任國家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淡水藻種庫主任。在藻類水華暴發的生理生態學機制、藍藻毒素和異味的生態歸趨和防控、經濟微藻資源的挖掘利用等方面開展了持續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應用。在Water Research、The ISME Journal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lgal Research等期刊上發表論文超過200篇,據Web of Science統計論文引用超過0.8萬次,h指數為45;曾任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項目技術首席和農業部藻類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曾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理事長,國際應用藻類學會(ISAP)執行委員。獲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獲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三項。培養博士、碩土研究生或博士后六十余名。
(核稿:陳慶彩 編輯:劉倩)